日期:2025-09-23 08:30:04
曼生十八式,乃清代文人陈曼生主导设计的十八款经典紫砂壶式,开创了“文人壶”的全新范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壶身多以满肩、满腹的空间承载诗文书刻,“曼生”、“阿曼陀室”等署款亦置于显眼位置,更打破传统,将制陶人印章移至壶盖内侧或壶把下方,而壶底中央钤盖自身“阿曼陀室”大印,尽显文人主导的审美意趣。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号老曼、曼寿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道光二年(1822年)卒。他身为“西泠八家”之一,精于书法篆刻,兼善书画,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
嘉庆六年(1801年),陈曼生以拔贡身份任溧阳知县,溧阳与紫砂产地宜兴相邻,这份地缘缘分,让他与宜兴紫砂结下不解之缘,最终孕育出曼生十八式这一紫砂艺术瑰宝。
关于曼生壶的记载,以1973年香港百壶山馆出版的《阳羡砂壶图考》最为详实,该书上卷系统考证了从明代正德至清末宣统的紫砂器,对曼生壶的传世情况与艺术价值多有评述。
一、曼生石瓢壶
图片
陈曼生公余常微服漫游市井,一日于街角见一乞丐身前置一奇特石器,形似瓜非瓜,虽陈旧却透着古朴典雅。细观底部,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他当即以纹银二两购得。归家清洗后,确认此为元代石瓢,遂萌生依其形制制壶的想法。历经数百次改稿,终成石瓢壶式。
这款石瓢壶是紫砂经典中的经典,后世衍生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等诸多变体,却皆源于曼生原式。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蕴含健康长寿的祝愿,风格中和淡泊,握壶品茗,能让人忘却宠辱,超然世外,堪称“壶之智者”。
二、曼生井栏壶
图片
初夏某日,制壶名家杨彭年到访,曼生邀其于庭院对饮,探讨紫砂创作。彭年问及是否有新构思,曼生坦言公务繁忙暂无头绪,彭年则点拨“万物皆可成壶”。二人闲谈间,见庭院南侧深井旁,丫环汲水时弯腰的姿态如彩虾般优美,曼生目光紧锁井栏与丫环身影,脑中逐渐将丫环化为壶把、井栏化为壶身。彭年察其心意,即刻取来笔墨,于石桌上反复勾勒,终定壶型。
杨彭年提议命名“汲水壶”,曼生却认为此壶乃天然之趣,应名“井栏”。井栏壶寓意深刻:深井如文山书海,井水似无尽学识,告诫世人唯有不断汲取知识,方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壶身题铭“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三、曼生合欢壶
图片
曼生任溧阳知县时,恰逢押送“白芽”贡茶上京的重任。“白芽”为皇家钦点名贵贡茶,需于清明前作为十纲贡茶之首送抵京城。曼生召集亲友全力筹备,终如期完成任务,龙颜大悦。喜讯传来,曼生设宴庆贺,席间挥毫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好友郭通提议造壶纪念,曼生欣然应允。彼时宴乐正浓,曼生见乐手敲击大镲,受其“分分合合、奏响欢乐”的启发,以合镲为原型,用朱泥制壶,命名“合欢”,取皆大欢喜之意。
合欢壶通体大红,富含吉祥幸福之感,适合节庆、祝福场合使用。壶身铭文即曼生席间所书,风格绮丽,如“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捧壶把玩,仿佛能重回当年宴饮欢腾之景。
四、曼生周盘壶
图片
陈曼生有深夜读书的习惯,疲倦时便以茶提神。一日深夜,他感慨“十年寒窗”的艰辛与官场中的身不由己,起身漫步书房,偶然瞥见桌上小罗盘。把玩间发现,无论如何转动,罗盘勺柄始终指向固定方向,他不禁有感:罗盘外圆内方,坚守本心,恰是人生应有的姿态。
曼生遂以罗盘为灵感,设计出周盘壶,因原始形制带三乳状足,又称“乳鼎壶”,并题铭“吾爱吾鼎,强食强饮”。周盘壶造型圆润却暗含坚守之意,既是曼生对自我的勉励,也为后世藏家提供了一份处世哲思,壶身沉稳的气质,恰如其蕴含的人生道理。
五、曼生横云壶
图片
初夏,好友二泉喜得贵子,曼生前去道贺,归途突遇暴雨,于溪边草屋避雨。雨停后,一道彩虹横挂天际,一端隐入云端,一端垂至溪间,如渴饮清泉的长虹。曼生沉醉此景,直至彩虹消散仍恋恋不舍。归家后,他灵感迸发,绘稿数十次,初名“饮虹”,后觉不足以体现“彩虹横挂云端”的意境,最终定名“横云壶”。
横云壶文化底蕴深厚,造型流畅,色泽明丽,尽显华美高雅。壶身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寓意深远,风格“纤秾”,细腻纤秀却格调明朗,浓郁华美又清新流畅。其砂质细腻,表面光滑圆润,造型工艺与文化内涵皆达紫砂壶艺术巅峰。
六、曼生南瓜提梁壶
图片
曼生身为文人,自诩“坡仙之徒”,对苏轼极为推崇。其生日恰逢隆冬,他邀好友围炉煮茶、吟诗作对。席间,好友郭麟提及苏轼“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典故,提议借古喻今,以活火煮茶寄情。“提壶”二字让曼生灵光一闪,萌生设计提梁壶的想法。
席散后,他彻夜绘图,却始终不得真谛。直至清晨步入庭院,见侍女送来南瓜羹,忆起苏轼归田后庭院种瓜的往事,遂以南瓜为壶身,搭配三叉提梁,终成南瓜提梁壶式,并题铭“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
这款壶文人气息浓郁,既可伴雅士群聚高谈,也能供独处时与古人神交。风格典雅,如“茅屋赏雨,竹林读诗”,尽显“落花无言意当远,人淡如菊品自高”的意境。
七、曼生石铫提梁壶
图片
某日曼生劳累不适,居家休养,好友江听香登门探望。二人以茶为题闲谈,谈及古人茶具,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可煎茶煮水,但石铫过厚、铜铫有腥涩味、瓷铫不耐火,皆有缺陷。
江听香提议“以紫砂为铫”,曼生早有此意,当即提笔绘铫为壶型,并设提梁以适手持。初名“铫梁”,后念及铫最初为石器,遂改名“石铫提梁壶”,取清新原始之意,题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石铫提梁壶古朴庄重、大气雄浑,是曼生十八式中三款提梁壶的经典之作。其蕴含“万物皆有灵气,择其适者而用”的哲理,握壶临风,仿佛能融通古今,与先贤对话。
八、曼生石瓢提梁壶
图片
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茶学颇有研究。一日,他翻阅《桐君灵》探究茶汤药效时,诗人好友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茶款待。钱菽美随口提议:“石瓢乃君之钟爱,何不加提梁一试?”
曼生闻言心动,致谢后即刻依石瓢壶型修改,去除壶柄、增设提梁,几番易稿成石瓢提梁壶,并题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铭文充满文化气息,意境深远,造型风格缜密,匠心高妙,与初代石瓢壶共同成为传世紫砂的唯美经典。
九、曼生乳瓯壶
图片
曼生某日因公途经溧阳街头,见一少妇依门哺乳,心生触动,得到制壶灵感。乳汁如甘露滋养万物,若将其意境融入紫砂壶,饮之如品甘乳琼浆,岂不妙哉?遂即刻命人取来笔墨,历经七七四十九次改稿,终成乳瓯壶,并题铭“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乳瓯壶珠圆玉润,以简洁的流线,诠释紫砂壶的线条艺术,如“纳水輨,转丸珠”,聚万物灵气,握壶品茗,能让人感悟饮之水、思之源的深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恒运资本-股民配资平台-炒股配资排名-配资官网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