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23 08:33:05
《周髀算经》中的成果,百分之九十都是源于太阳。太阳历与太阴历合二为一的阴阳合历,精密的算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椭圆。均产生于太阳观测的立竿测影之下。
《周髀算经》中的卦,是太阳历的表达。揭示卦之本义,揭示八卦与太阳历的关系,《周髀算经》是一个最有力的佐证。
阴阳,第一产生于太阳决定的冬至夏至,第二产生于日月决定的昼夜。能够完美解释阴阳,(前面的文章中也反复表述过)能够轻松摘掉阴阳头上“玄学”帽子的经典,在华夏经典中只有《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历算之经书。其开篇之作是《商高定理》记载了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勾三股四弦五”的商高定理就出现在这一篇。
图片
我们今天还在采用的二十四节气,“何为岁”、“何为月”、“何为日”都是在《周髀算经》中出现的。
那么,《周髀算经》中的太阳和太阳历是如何表达的呢?
一、《周髀算经》中谁是观测太阳的第一人?
《周髀算经·商高定理》开篇:“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周天,指的是天体与天体观测。这句话揭示了包牺是中华大地上观测太阳的第一人、制定太阳历的第一人。
包牺是如何进行观测的呢?
一是观测日出方位,变化在东南东北两个极限。《鹖冠子·王鈇》:'日诚出诚谢入,南北有极。'
二是以二十八宿组成的大圆为基准,观测太阳回归在天体中的定量。《周髀算经.天体测量》:'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之法。'
三是观测中午的日影,变化在长短两极。《周髀算经》:'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晷长一尺六寸。'
太阳观测,创建了丰富的人文成果与自然科学的成果。这些成果,具有非凡的永恒意义。
图片
二,《周髀算经》中谁是观测太阳的第二人?
在《周髀算经》中,神农是观测太阳的第二人。《周髀算经·日月历法》:'古者包牺神农制作为历,度元之始。'包牺第一,神农第二,这一排列顺序告诉后人这样一个历史延续:从包牺到神农,中华先贤一直开创与延续'制作为历'的事业。
'度元之始',四个字中出现了一个'元'字、一个'始'字,什么意思?两个字揭示出一个重大事实:时间的开始,中华民族是从包牺、神农开始。神农名氏下已经出现了日、月、星的一系列成果。
观测太阳的重大成果,精密且系统,《周髀算经》记载的。分述如下:
(1)岁的平均值精确数
通过立竿测影,365.25天,是《周髀算经》重新确定出的岁的时间长度。冬至一夏至,夏至一冬至,太阳循环(回归)一次即是一岁。
今天,太阳回归年精确的数据为 365.2422天,
365.25-365.2422=0.0078(差异数)
几千年过去了,关于太阳回归年的差异数如此渺小。这说明了中华古圣先贤在图书时代对天文的求证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至今都无法否定。
图片
(2)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我们今天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古圣先贤通过立竿测影确定的。《周髀算经·天体测量》中有记载,一月两个节气,月初为节,月中为气。一节一气之间的间距为15.22天,一节一气30.44天。30.44天这一数据是很清楚的,所以明白了“闰”的为什么。
永恒、常青的二十四节气。
(3)岁、月、日的界定
何谓岁?何谓月?何谓日?这三个概念,《周髀算经·日月历法》用日月星之间的动态的对应关系作出了解答:'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
何谓月?答案是:太阳与月亮出现在同一直线上,这就是'月与日合'。'月与日合',这里确定'一月'。
何谓日?从昨天的太阳到今天的太阳,这就是'日复日'。'日复日',这里确定'一日'。
何谓岁?太阳从某恒星点出发,又再次回归对应于这一恒星时,这就是'日复星'。'日复星',这里
确定'一岁'。
岁,是由太阳决定的。现实生活中,很少人知道这一点。
今天沿用的岁、月、日,是先贤用天文变化界定出来的。岁、月、日,每一个名词背后,体现出的是天文意义,体现出的是严格的定量。
(4)阴阳合历的创立
阴阳合历,是太阳历与太阴历的合二为一的历。
融太阳历与太阴历于一体,这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大事。太阳历,太阳法则也。太阴历,月亮法则也。融两大法则于一体,绝非易事。
太阳历,用以纪岁。太阴历,用以纪月。
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是太阴历决定的。一年中六大六小。
(5)产生了一个简洁的论断及基础性成果
这个简洁论断在《周髀算经·天文历法》中这样表述:“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
这一论断非常简洁,但其解答了八个基础性问题:
其一,与日出方位相关的卦。卦的本义是表达太阳与太阳历的。
这里出现了八卦中的六卦﹣﹣坎离、巽坤、艮乾,六卦全部是表达太阳与太阳历的。
巽坤、艮乾四卦表达的是日出方位,
坎离两卦表达的是冬至夏至两个节令。
弄清楚卦的本义,非常重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卦的本义几乎完全失传。卦的本义,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认为卦是用来算命的。
其二,与空间方位相关的卦。巽表东南,坤表西南,艮表东北,乾表西北,离表正南,坎表正北。
'日出巽而入坤',即日出东南入于西南,这一天是冬至。东南、西南,这是空间八方中的两个方位。
'日出艮而入乾',即日出东北入于西北,这一天是夏至。东北、西北,这是空间八方中的两个方位。-﹣冬至不但定量在日影长度上,又可以定量在日出空间方位上。
卦,可以表达空间方位。
其三,卦表节令。冬至,记为坎;夏至,记为离。中华先贤用坎离两卦表达了冬至夏至。
卦,可以表达时间中的节令。
其四,一阴一阳的发源地。以太阳出入的方位定两至,以两至分阴阳﹣﹣夏至阴,冬至阳。与太阳相关的阴阳,在两至这里诞生。
夏至为何论阴?冬至为何论阳?冬至夏至,阴阳两极。冬至阴极,夏至阳极。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冬至是阳气萌芽的第一天,夏至是阴气萌芽的第一天;《苗族古历》里的'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之论,可以与《周髀算经》中的这一论断相互印证。
冬至夏至,一阴一阳。这里的阴阳,发源于太阳。
其五,地支的本义。这一论断中,出现了十二地支中的子午两支。子午两支一可以表达空间中的南北两极,二可以表达天气变化的寒暑两极,三可以表达八节中的冬至夏至,四可以表达抽象出的阴阳两极。
简而言之,地支的本义是表达时空的,是表达节令的。
其六,太阳视运动的无限循环。一日之中,太阳出没于东西;一岁之中,太阳循环于南北。这两大区别,中华先贤认识得非常清楚。
一日之中,日出于东而没于西,这一点,现代人是清楚的。一岁之中,日出方位在东南、东北两极循环,这一点现代人很多是不清楚的。
中华先贤是如何认识一岁之中日出方位在东南、东北两极循环的呢?
地平线与天际的交线,在平面上呈现出一个地平大圆。以地平大圆为框架,以观测者为中心,观测太阳出入的方位,可以清晰地认识太阳回归规律。一年之中,日出日入的方位,规律性地变化在四个方位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日出东南之后,开始一步步回归东北;日出东北之后,又开始一步步回归东南。东南与东北,一岁之中,日出方位规律性地循环在这两个方位之间。
其七,日出方位与万物的生死。日出方位南北两极的变化,决定着万物的一生一死。汉代扬雄在《太玄·玄图》中留下了这样一个论断:'日一南而万物死,日一北而万物生。'只有认识日出方位的南北变化,才能理解物生物死的变化;只有理解了这两点,才能理解扬雄的这一论断。
其八,表达太阳历的后天八卦。坎离两卦分居南北﹣﹣离南坎北,如此摆布,属于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后天八卦,离南坎北。
先天八卦,揭示的是'从无到有'的宇宙演化,
后天八卦揭示的是'从有到有'的宇宙演化。
乾坤表达天地,如果没有天地,万物演化无从谈起。所以,从无到有的演化,天地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坎离表达水火,后天之中,水火相济才能有万物。所以,从有到有的演化,水火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西方现代科学以水为生命之源,实际上只有水而没有火﹣﹣广义上的温度,那就不会产生生机
勃勃的万物。南北两极有的是水,那里有生机勃勃的万物吗?
测太阳的活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观测太阳,其内容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 。
关于《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太阳与太阳历,由于内容偏多,后续再为大家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恒运资本-股民配资平台-炒股配资排名-配资官网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